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目前位置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

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這些年,我們與左鎮的故事

一門連結建築、場域的通識課程,能夠為地方產業連結和經濟永續,帶來什麼?懷抱著「希望能夠為偏鄉做些什麼」的想法,本校建築系簡聖芬老師在成大人社中心的邀請下,於2015年藉助台灣義築協會執行長簡志明當時在交通大學義築實驗室的經驗, 開設了第一堂通識場域課程《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

「人道,就是對人的關懷;建築,從廣義來看,是人的生活空間,人的生活都是與建築有關。」聖芬老師最初開這門大學部通識課的想法很單純,就是想要帶著同學進入左鎮、進到社區裡面,一起協助社區收集有關老建築的資料,希望透過課程讓更多的學生進入場域、關心偏鄉環境。

自2015年起,到2020年加入了USR惡地協作計畫已持續投入7年,聖芬老師偕同左鎮在地夥伴公舘社區發展協會,從最初的單純進入社區收集資料轉變為志工旅遊,賦予同學任務、挹注偏鄉社區人力,帶著學生深入不同的聚落、拜訪在地居民,測繪老厝、收集生命故事,也讓學生在旅行的過程中學習,達到「做中學、做中玩」的目的。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們進入社區,將這些體驗、資訊、文字、圖像轉化與整理,讓左鎮的故事不再只屬於居民,也變成這些學生生命中的一部分,成為「我們與左鎮的故事」。

透過《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聖芬老師把對於偏鄉的好奇與關懷,種在學生的心中,希望這些種子能夠在惡地上發出新芽。在課程結束後,一群充滿著熱血、關懷著左鎮與惡地淺山偏鄉的學生們,組成了NCKU BEST(Badland Empowerment Sustainability Taskforce)成大惡地學生行動團隊,致力於「成為地方最好的協作夥伴」,持續自發性的投入場域,透過與在地夥伴不同的協作方式與串聯,共同發掘地方創生的各種可能性。NCKU BEST從協助左鎮公舘社區發展協會舉辦第一次的葛鬱金節及月食祭,透過一次次的尋找資源、規劃提案,逐步的建立起團隊運作模式,與不同的在地團隊協作發展社區產業。BEST的足跡已從左鎮踏出,透過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壯遊臺灣計畫,行走了湯姆生/馬雅各之路,進入其他偏鄉地區如內門、甲仙等地,結合在地社區與歷史復刻之壯遊方案獲得走讀行腳獎;也嘗試與田寮的惡地農夫工作室共同申請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希望紀錄惡地特殊的農業文化與產業故事;目前正透過2021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申請經費,與地方共同打造駐村空間,吸引關係人口之進駐。

聖芬老師的《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通識課程,透過旅行、測繪、訪談、與實作,重新串起建築空間與在地故事的連結,以兼具五感體驗及人道關懷的方式,將地方創生關鍵的在地DNA深植學生與社區夥伴心中,為日後發展惡地產業、創新實踐奠定關鍵基礎。「我們與左鎮的故事」是成大在偏鄉的關係人口連結、培育跨領域人才的歷程記錄,聖芬老師在惡地創生的啟蒙教育,透過七年不斷的實踐與修正,在地方永續發展工作上已逐步開花結果。

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