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資料庫

目前位置

以微生物科技導入台南市農業區的智慧新農業

臺灣

農家的收入主要取決於兩個部分,分別為天氣的影響和銷售的價格,在計畫的場域內有著不同層級的農業,而這些農業面臨著不同的困境,面對這些困境,本計畫著力於六級化產業的推動。近年來在極端氣候下的旱、洪災及其他天災造成的減產屢見不鮮,2018年8月的熱帶低壓造成連續多日的超大豪雨讓後壁鄉的二期水稻減產1半以上;同年的暖冬也讓龍眼及荔枝開花量大減,連帶影響花蜜和果樹收成;2020-2021的長期乾旱除了引發工業的缺水危機,也連帶讓2021年一期水稻無法耕種。天災導致的農損,可以用設施農業或微生物農法來減少損失,但銷售的價格的提升則是更大的難題,台灣農作物的植栽往往依據曆法中的24節氣,農民幾乎都是同時種又同時收割,因此每年的高麗菜、香蕉生產往往過剩,已成為農業一級產業中的重大危機,甚至讓農民血本無歸。

相伴2026:齡感生活微社群行動網

臺灣

「拿砂紙機時,手肘要靠著身體呈三角形,用身體去帶,才不會受傷。」在隆田社區關懷據點門口,駐點助理葉家丞指導著從未用過木工機器的統計系學生,打磨著社區行動咖啡車。一旁,住在附近的敏羣老師提著一手飲料出現,為大家補充水分;文雄大哥騎著摩托車停在一旁,與家丞討論木料貼皮的做法,就又回去工作了。

農牧共好與農綠共生:以科技民主為行動核心的技術與價值創新

臺灣

蔡永順是計劃場域的青農之一,北漂回鄉後在臺南新市做友善農,以火龍果及芭樂為經濟作物。承接岳父的慣型農田,為了孩子的健康,決心走有機栽培,為資深台南光合菌訓練班學員。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

臺灣

一門連結建築、場域的通識課程,能夠為地方產業連結和經濟永續,帶來什麼?懷抱著「希望能夠為偏鄉做些什麼」的想法,本校建築系簡聖芬老師在成大人社中心的邀請下,於2015年藉助台灣義築協會執行長簡志明當時在交通大學義築實驗室的經驗, 開設了第一堂通識場域課程《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

產學合創•在地共融-建構大學合作式培力推廣服務計畫

臺灣

計畫主持人郭瑞坤教授:「社會責任不再是大學要『幫』社會做什麼,而是與社會共創「公共治理」的環境。大學與企業合作USR X CSR,讓企業社會責任不僅是慈善公益,更納入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角色,一同擴大社會參與和影響力」

教育知識在地化與實踐場域全球化:由高雄舊港新灣出發

臺灣

足以媲美萊茵河美景的前鎮河畔,歷經1979年間河道截彎取直,度過「黑龍江」汙名的整治工程,賦予前鎮、草衙優美的休憩水岸。「前草」人憑藉自1960年代的高雄港灣拆船產業能量,帶領台灣經濟起飛,加以1966年改變台灣產業性別結構的第一座加工出口區之設立,吸引眾多人力資源灌溉此地。隨著全球化發展與中國經濟起飛,台灣製造業逐漸外移,前草曾風光一時的經濟景況轉而成為人去樓塌的「鏽帶」地區。然而,一群前草青年正以其力量與時代拼搏,既「續」(suà)上一輩落腳前草的開創精神,亦致力拓展「技藝」精粹風華,以「打磨」的勞動韌性令鏽漬去汙,構築另一重前草意義的「生活感」。

海岸創生 鑽石魚鄉-高雄永安漁村實踐計畫

臺灣

為何一碗粥的產生能改變教師原有的教學模式,同時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永安石斑魚粥的研發以「融入在地食材」及「銀髮族營養好吸收」為初衷,將在地議題導入學校課程,透過USR計畫支持,在開發銀髮膳食之前,計畫端便已經從永安優質的水產品為基底出發,陸續開發了煙燻石斑魚、蒲燒虱目魚、泰式石斑魚等水產品,在此研發歷程的經驗加值之下,本次團隊教師帶領水產食品科學系學生研發粥品,並媒合工業設計系學生之專業,設計魚粥產品的包裝,最終誕生了「永安石斑魚粥」。

安居桃花源.港都山線韌性城鄉營建計畫

臺灣

多納國小校園緊鄰著地層向校內傾斜的陡峭山壁,校園左側雖然有一排高挺的南洋杉,但是彎曲向上的樹型,透露地層滑動徵兆。

鄰家好漁形塑計畫

臺灣

政府自民國108年推動地方創生,鼓勵年輕人回鄉營造在地產業,形塑在地生產、生態與生活,但青年回鄉需要機會與勇氣,國立高雄科技大學USR鄰家好漁形塑計畫,提供年輕人回鄉創生的機會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