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從制度到共感:臺日大學引領地方創生之比較研究(2021-2025)

title
專題文章 ( 特集記事 )
學校(学校) | 國立臺屋海洋大學 作者(著者) | 莊季高、黃昱凱、李福斯、陳美存
32閱讀數(閲読)

摘要
本研究旨在比較分析2021年至2025年間,臺灣與日本的大學在引領地方創生實踐上的差異。儘管兩國同樣面臨少子高齡化與人口過度集中於都市的挑戰,但雙方大學在不同的政策框架下,各自走出了獨特的發展路徑。本研究發現,這五年的軌跡呈現出一種有趣的雙重結構:在策略層面上展現出「收斂性演化」,但在其最終的價值指向上則呈現「分歧性深化」。日本的大學在國家地方創生戰略與文部科學省COC/COC+事業的背景下,致力於建構永續的社會經濟網絡,並將其成熟形態聚焦於「關係人口」的創造與培育,此特點展現了對結構性問題的系統性與實用性對策。另一方面,臺灣的大學在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的引導下,更側重於教育改革與社會貢獻。其實踐模式深入地方社群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將社會文化的「共感」與「療癒」作為創生的核心價值,展現出一種人文主義的深化。透過此一比較,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的國家優先順序與政策脈絡如何形塑高等教育機構的社會角色,並為亞洲地區未來的區域合作提供新的視角。

I. 緒論:大學作為地方創生引擎的典範轉移

A. 課題的脈絡化:東亞的共同挑戰
進入21世紀,日本與臺灣在經歷全球化進程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國內結構性問題。首都圈的單極化集中、地方人口的流失,以及全球罕見的快速少子高齡化,這些不僅是經濟議題,更已成為威脅國家整體活力、社會永續性,乃至文化多樣性的根本挑戰 1。在此背景下,如何恢復地方活力、實現均衡的國土發展,即「地方創生」,已成為兩國迫切的國家戰略課題。在這場宏大的社會實驗中,過去被視為知識殿堂或象牙塔的大學,開始被賦予新的期望,並將其知識資源投入解決在地課題的「地方創生核心引擎」。

B. 作為催化劑的政策框架
大學角色的此一轉變並非自然發生,而是由明確的政策引導所加速。在日本,安倍政府於2014年將「地方創生」提升為國家戰略,並強烈期許大學的貢獻 1。在此之前,文部科學省已於2013年啟動「『地(知)の拠点』整備事業(大學COC事業)」及其後繼的「『地(知)の拠点』大學による地方創生推進事業(COC+)」。這些計畫旨在推動大學與地方政府、在地企業合作,全校性地推展地方導向的教育、研究與社會貢獻,從而將大學重新定義為名副其實的在地「知識據點」。與此同時,臺灣教育部於2017年正式啟動「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計畫」。此計畫雖與日本的地方創生政策有許多共通目標,但其特色在於明確揭示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連結,並將其定位為旨在彌平學用落差的高等教育改革一環 。USR計畫鼓勵大學運用其專業知識,處理地方社會的實際問題,藉此為人才培育與地方發展做出貢獻。

C. 本研究的核心論點
本研究的核心論點為:2021年至2025年間,臺日大學引領的地方創生實踐,同時呈現出「收斂性演化」與「分歧性深化」兩個面向。亦即,儘管兩國大學的政策出發點不同,但在實踐策略上,皆從初期的個別專案模式,朝向更系統化、網絡化的模式演進,展現出相似的軌跡(收斂)。然而,隨著實踐的成熟,其底層的價值觀與最終目標則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分歧)。日本模式朝向建構精密的社會經濟網絡成熟,並以「關係人口」此一概念為其象徵。相對地,臺灣模式則將對歷史記憶的共感、文化認同的重建等深層的社會文化關懷,昇華為地方創生的主要樣態。此比較分析旨在提供一個重要的洞見,闡明不同的國家優先事項與政策框架,如何形塑高等教育在社會中的角色。

II. 收斂的演化軌跡:核心策略比較
日本與臺灣的大學,雖然政策背景各異,但在地方創生的實踐上,卻走過了驚人相似的發展階段。從初期的摸索,到建構永續模式,再到確立人才培育系統,此過程印證了雙方共通的「收斂性演化」。

A. 制度框架與模式創新
要使地方創生實踐得以永續,關鍵在於不能讓個別行動止於曇花一現,必須將其昇華為制度化的框架或可複製的模式。在此方面,臺日大學雖採取不同路徑,卻共同朝著體系化的方向邁進。日本模式的特點是「系統先行」,從初期便著手設計並組織性地植入穩固且可複製的制度。高知大學的「地方橋接者(University Block Coordinator, UBC)」制度即為典型 。為克服地理障礙,該校在縣內各區域設立大學的衛星辦公室,並派任專職教師常駐,此為一項劃時代的創舉。UBC不僅是聯繫窗口,更是主動連結地方需求與大學資源、建立常態合作關係的制度性機制 。同樣地,信州大學的「百年企業創出計畫」為連結都市人才與地方企業,建構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這不僅是單純的媒合專案,而是結合了客座研究員的身分保障與大學回流教育,被設計成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
相較之下,臺灣的作法更具彈性,傾向於遵循「從專案到模式」的演化軌跡。通常是在教師主導的個別專案取得成功後,再以其成果為基礎,擴大發展為永續模式。國立成功大學的「官田烏金」專案即為佳例。此計畫最初是為了解決廢棄菱角殼的環境問題,經過反覆試驗,最終催生出生物炭此一高附加價值產品,並成長為象徵在地循環經濟的品牌 5。此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在卯澳漁村導入日本「里海」概念,也是一個創造性地應用外部模式的案例。透過導入此概念,並結合在地特性開發體驗活動與商品,成功在臺灣的脈絡下,建構出漁村再生的系統性模式 。
此作法上的差異,反映了兩國政策誘因的不同。日本的地方創生政策揭示了維持人口、活化經濟等明確的量化國家目標 1。這種由上而下的要求,促使大學開發本質上可規模化、體系化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臺灣的USR計畫則提出教育改革與社會責任等更廣泛的目標 ,因此容許了更多探索性、依賴在地脈絡的專案。而這些專案的成功,便成為了正當化後續制度建構的「概念驗證」,從而由下而上地驅動了體系化的進程。

B. 人才培育與循環生態系
地方創生的永續性,取決於如何培育其推動者,並使其根留地方。在這方面,臺日大學亦採用不同策略,追求為地方培育人才的共同目標。日本採取「創造」新專家與「循環」現有專業人才的雙軌策略。前者的代表是高知大學的「地方創生規畫師」認證制度。這是一套將地方創生所需知識與技能系統化的五階段教育學程,並成功地顯著提升了結業生的在地就業率。此外,該校也正計畫將此制度本身作為教育方案,輸出至臺灣的大學 。後者的典型則是信州大學的計畫。該計畫鎖定在都市累積了職涯經驗的中高階人才,透過提供客座研究員的身分、薪資及在大學學習的機會,為他們順利轉移至地方企業鋪平了結構性的道路 。此模式巧妙地解決了地方所面臨「沒有人才,企業無法成長;沒有機會,人才不會前來」的兩難,由大學扮演降低風險的中介者。
另一方面,臺灣的大學則擅長將地方課題深度「注入」正規教育課程中,其重點在於培育具備高度在地關懷的新一代畢業生。東海大學與地方中小學合作建構的九年一貫「螺旋式課程」,是長期教育承諾的顯著例子 。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推動的「學習型城市」構想,則將整個社區視為教室,把農田、茶園變為學習場域,為學生在畢業後選擇貢獻地方的職涯奠定基礎。由於臺灣的USR計畫本質上是教育政策,其成果的衡量,比起直接的就業率,更側重於達成培育具社會責任感公民的大學使命。這也奠基於一種長期的期望:相信所培育的人才,未來將選擇回饋地方的道路。

C. 國際合作的深化
從2021年到2025年,臺日之間的合作關係經歷了顯著的質變。初期主流為臺灣方面學習日本先進案例的「標竿學習」,而後逐漸成熟為雙向的「共創(co-creation)」與「共學(co-learning)」階段。此一成熟的合作關係,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中。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與高知大學合辦的國際競賽,已成為兩國學生共同應對挑戰的平台 。國立中山大學與龍谷大學、或國立成功大學與千葉大學共同開設的國際交流課程,則提供學生到對方國家參訪,透過在地田野調查進行實踐學習的機會 。更有甚者,高知大學計畫將「地方創生規畫師」制度導入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顯示日本的教育模式已被視為可輸出的智慧資產 。這些案例在在說明,臺日之間的夥伴關係,正深化為一個互相承認彼此獨特性與價值、更對等互惠的關係。

III. 分歧的實踐之道:獨特的價值觀與焦點
當臺日大學在地方創生領域經歷了策略上的收斂性演化時,若將目光投向其實踐的核心,兩者間最根本的差異便浮現出來。這並非策略本身的差異,而是驅動各自實踐的終極價值觀與關懷點的不同。日本模式追求社會經濟的永續性,而臺灣模式則在人文關懷與文化認同的探索中,找到了其獨特性。

A. 日本模式的本質:「關係人口」的培育與網絡的擴散
在日本,大學的地方創生實踐進入成熟期的最重要指標,是「關係人口」此一概念的出現及其策略性應用 。「關係人口」是由國土交通省等政府機關所定義並推動的概念,意指雖非定居於特定地區,但超越觀光目的的「交流人口」,而能以持續且多元的形式與該地區互動的人群 。這是一種極具策略性的作法,旨在不跨越移居的高門檻下,創造出支持地方的第三類人口。
大學的專案被刻意設計來培育這類關係人口。例如,龍谷大學學生在滋賀縣東近江市主導的「步道(Footpath)」活動,其目的並非吸引大量觀光客,而是讓每位參與者都能與當地農家深度交流,建立與土地的情感連結 。這並非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是一種旨在培育長期支持者,即忠實粉絲群的刻意策略。此外,成功的模式也透過大學網絡被積極擴散。信州大學的「百年企業創出計畫」,其影響力不僅止於長野縣內,更橫向擴展至金澤大學、富山大學及福井縣立大學,形成了一個橫跨四縣的廣域合作網絡 。這象徵了日本模式將個別成功案例擴大為廣域影響力的系統性思維。「關係人口」此一概念,是根植於日本嚴峻人口現實的社會經濟實用主義下所產生的解決方案。在認知到完全扭轉地方人口減少的趨勢極為困難的前提下,此概念旨在建構一個由非定居者所組成,能在經濟、社會、創意上做出貢獻的永續網絡,作為取代定居的可行選項。這意味著從居住者與非居住者的二元對立思維,轉向承認多元參與程度的光譜。在日本政府揭示2060年維持一億人口的宏大長期目標下 ,關係人口提供了一個可測量、可達成的中期目標。大學作為此國家戰略的主要執行者,已將此概念採納為引導後期專案的指導原則。

B. 臺灣模式的特質:人文關懷與對歷史記憶的共感
另一方面,臺灣的報告則揭示了一股獨特而強勁的潮流,或可稱之為「社會文化創生」。這是指大學運用其資源,去面對地方複雜、時而痛苦的歷史與文化的實踐。國立中山大學在高雄市旗津區的行動即為典型案例。針對1973年發生、造成多名年輕女性勞工罹難的「旗津渡輪船難」此一集體創傷,名為「女神、女鬼與女兒」的專案,透過沉浸式戲劇與公共儀式等手法進行介入。此實踐成功地將一段被污名化、瀕臨遺忘的工殤歷史,轉化為一個追悼並肯定在地女性貢獻的敘事 5。這是一種無法以直接經濟指標衡量的社群療癒實踐。同樣地,中山大學開設傳統宗教儀式「八家將」的體驗課程 5,或支援魯凱族傳統燒墾農業的復興,這些行動都不僅止於文化保存。它們是透過消解社會偏見、復興瀕危的文化實踐,為地方帶來深刻文化驕傲與自我理解的嘗試 。
這些實踐顯示,「創生」的意涵並不僅限於經濟或人口指標,它同樣可以指涉記憶、尊嚴與文化認同的再生。在此脈絡下,大學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協助社群整理自身的歷史,並取回其敘事權。此背景反映了臺灣在民主化後活躍的公民社會,以及由此孕育出的對在地認同、歷史與轉型正義的強烈關懷。USR計畫的廣泛授權 ,給予了大學處理這些非經濟性、較為「軟性」,但對社群幸福與自尊至關重要的課題的彈性。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大學,找到了運用其專業知識來詮釋並療癒社群獨特社會文化結構的強力定位。這是一種本質上由下而上、並深植於地方脈絡的創生形式。

IV. 整合與考察:產生差異的結構性因素與未來展望
透過前述分析,臺日大學引領的地方創生在策略層面「收斂」、價值指向上「分歧」的雙重性已然清晰。本章旨在分析造成此現象的結構性因素,並整合從兩模式比較中獲得的洞見。

A. 解釋收斂與分歧的因素
實踐策略上的收斂(如:從專案到系統),可歸因於大學此一組織共通的制度邏輯,以及兩國面臨的共同挑戰。另一方面,終極價值觀上的分歧,則可由以下三個結構性因素解釋:
1.不同國家政策的驅動力:日本的「地方創生」是由人口動態與經濟再生等明確的國家級需求所驅動;而臺灣的「USR」則是奠基於教育改革與社會責任等更廣泛的使命。此政策框架的差異,分別引導了日本的實踐朝向更實用、體系化的方向,臺灣的實踐則朝向更人文、教育性的方向。
2.論述的成熟度:日本關於地方衰退的討論歷史更為悠久,因而催生出如「關係人口」這般更體系化、精緻且務實的概念。這可視為歷經多年反覆試驗後所達成的現實解方。
3.社會文化脈絡:臺灣對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的獨特關注,反映了其在威權體制後民主化的特殊社會政治發展。尊重地方特有的文化多樣性,並重建其敘事本身,已成為臺灣社會的重要價值。

B. 比較總覽表
為清晰呈現本研究的核心論點,下表整理了其要點。此表旨在多角度地展示兩模式的差異,並總結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V. 結論:邁向亞洲永續區域合作網絡的策略性提議

A. 分析結果總結本研究比較分析了2021年至2025年間臺日大學引領的地方創生實踐,揭示了兩者在策略上收斂,但在根本價值指向上明確分歧的雙重結構。日本的大學在國家地方創生戰略下,追求社會經濟的永續性,並發展出以創造「關係人口」為核心的精密體系化作法。另一方面,臺灣的大學在USR計畫的引導下,深化了深植於地方歷史與文化的人文主義作法,將社會文化的共感與療癒置於創生的核心。從此比較可見,日本模式提供了「體系化永續」的藍圖,而臺灣模式則展現了「以人為本的永續」的有力典範。兩者互為補充,其差異性正蘊含了未來合作的巨大潛力。

B. 對未來的策略性提議基於兩國報告所揭示的未來展望 ,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旨在將臺日合作關係從單純的交流,提升至更具策略性的「第三階段」。
1.從主題式聯盟到共同政策研究:應從目前可見的「里山里海」或「高齡化社會」等主題式學習社群,更進一步推動共同研究團隊的組成。例如,可針對「數位遊牧」或「韌性社區」等跨國共通課題,進行比較政策分析,並為兩國政府撰寫共同白皮書。藉此,學術對話將能轉化為具體的政策建議。
2.共同開發混合式的「亞洲中心」模式:提議共同開發一種整合了日本模式的系統性規模化能力,以及臺灣模式的深厚人文與文化感受性的新型地方創生模式。此類「亞洲中心」模式,將可成為對抗歐美中心區域發展理論的重要知識貢獻,並為亞洲指出一條兼顧經濟活力與文化尊嚴的獨特永續發展道路。
3.建立「大學×企業×地方」的三方跨國合作框架:應由臺日大學聯盟作為平台,積極中介兩國的大學、企業(活用CSR/ESG資源)及地方社群,共同參與跨國界的具體合作專案。針對循環經濟、永續旅遊、綠色照護等共同課題,從學術對話轉向共同執行,將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C. 結語日本與臺灣的大學在地方創生領域所累積的豐富且互補的經驗,為建構亞洲地區永續發展的穩固合作網絡,提供了絕佳的機會。期待透過雙方的對話與共創,不僅能為各自的土地帶來美好的改變,更能為人口減少、地方社會永續性等全球性挑戰,貢獻出獨特且珍貴的亞洲智慧與力量。

參考文獻

1.地方创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5%9C%B0%E6%96%B9%E5%89%B5%E7%94%9F
2.地方創生與公私協力:日本經驗之啟示 -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ws.cspt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y9yZWxmaWxlLzEyMjIwLzMzNjYxLzBjOTY2NTgwLTE3NWMtNDhjMC05MGVmLTQyYTc4NjY3YTA3Ny5wZGY=&n=MjU55pyf5p6X5reR6aao5pWZ5o6ILnBkZg==&icon=.pdf
3.地方創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B0%E6%96%B9%E5%89%B5%E7%94%9F
4.日本推動地方創生的緣由與實務作法,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localtw.org/how-japan-push-placemaking-a-practical-view/
5.檢索日期:1月 1, 1970,
6.COC+ | 地(知)の拠点整備事業(大学COC事業) - 神戸市看護大学,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www.kobe-ccn.ac.jp/coc/cocplus/index.html
7.大学COC事業 - Wikipedia,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A4%A7%E5%AD%A6COC%E4%BA%8B%E6%A5%AD
8.COC事業概要 - 弘前大学 地域創生本部,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chiiki.hirosaki-u.ac.jp/others/ended-initiatives/network/coc/
9.關於USR -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usr.moe.gov.tw/tw/about/usr
10.持続可能な開発を世界へ 台湾USRプロジェクトの国際的実践 - Taiwan Panorama,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ja/Articles/Details?Guid=f7c168e4-9db7-49a7-b9aa-820d3ef2d6f7&CatId=7&postname=%E6%8C%81%E7%B6%9A%E5%8F%AF%E8%83%BD%E3%81%AA%E9%96%8B%E7%99%BA%E3%82%92%E4%B8%96%E7%95%8C%E3%81%B8%20-%E5%8F%B0%E6%B9%BEUSR%E3%83%97%E3%83%AD%E3%82%B8%E3%82%A7%E3%82%AF%E3%83%88%E3%81%AE%E5%9B%BD%E9%9A%9B%E7%9A%84%E5%AE%9F%E8%B7%B5
11.活動内容 | 高知大ポータル - 高知大学,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www.kochi-u.ac.jp/cersi/activities/index.html
12.高知大学インサイド・ コミュニティ・システム - 地方創生,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www.chisou.go.jp/sousei/meeting/ccrc/h27-03-17-siryou7.pdf
13.高知大学と高知県との連携による 「地域課題解決」を通じた地方創生 - 内閣府,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www8.cao.go.jp/cstp/tyousakai/wg/7kai/siryo7.pdf
14.信州大学が「信州100年企業創出プログラム」最終報告会を3月30日に開催|GMT - グローカルミッションタイムズ |「地方で働く」を考えるビジネスパーソンのためのニュースサイト,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www.glocaltimes.jp/6971
15.人材育成 ①大学法人信州大学 「信州100年企業創出プログラム」(2022 年優秀賞) 受賞理由,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www.jilc.or.jp/files/libs/3215/202403141652401076.pdf
16.信州100年企業創出プログラムとは,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shinshu-100y.shinshu-u.ac.jp/about
17.官田烏金-菱の殻炭 | 台湾台南Yellowの幸せ,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ameblo.jp/yellow321/entry-12761009787.html
18.6. 與地方同行,USR 計畫,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usrsdg.ntou.edu.tw/var/file/103/1103/img/1538/471567502.pdf
19.伴卯澳海女編織里海夢海大USR團隊幫石花凍換新裝,為寄居蟹找家 - 農傳媒,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75628
20.信州100年企業創出プログラム(信州大学) - はたらきまなび Regional,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regionallearning.jp/gaiyo/shinshu/
21.信州大学 信州100年企業創出プログラム,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shinshu-100y.shinshu-u.ac.jp/
22.「関係人口」の定義及び分類,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web.pref.hyogo.lg.jp/awk12/22kankosenryaku/documents/07kankeizinkou.pdf
23.関係人口の実態把握 - 国土交通省,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www.mlit.go.jp/kokudoseisaku/content/001391466.pdf
24.地域への新しい入り口『二地域居住・関係人口』ポータルサイト - 総務省,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www.soumu.go.jp/kankeijinkou/
25.関係人口の創出・拡大 - 地方創生,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www.chisou.go.jp/sousei/about/kankei/index.html
26.The City as a Commuseum – Socially Embedded Community Engagement - 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 檢索日期:7月 14, 2025, https://engage.nsysu.edu.tw/en/societies/societies-links/%E5%9F%8E%E5%B8%82%E6%98%AF%E4%B8%80%E5%BA%A7%E5%85%B1%E4%BA%8B%E9%A4%A8/

記事のシェア (シェ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