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地蹲點到全球共創:台灣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五年演化(2021-2025)

摘要:
根據 2021 至 2025 年的資料,台灣的大學社會責任(USR)實踐展現了從在地扎根到全球連結的清晰演化。 初期,各大學以跨領域團隊應對 COVID-19 疫情下的社會需求,奠定與社區合作的基礎,並開始關注高齡照護 、環境教育 、 產業創新等議題 。發展中期,大學的投入更具系統性,致力於建構可持續的運作模式。例如,國立成功大學將廢棄菱角殼轉化為高價值的「官田烏金」生物炭 品,打造地方循境經濟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則導入日本「里海」概念,與卯澳漁村共創永續漁業 ;東海大學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更將 USR 與地方中小學育 結合,發展出螺旋式課程與學習型城市,展現了長期陪伴的承諾 。
近年來,USR實踐進一步深化,呈現出兩大趨勢:
一是更細膩的人文關懷,如國立中山大學透過沉浸式展演,重新詮釋並撫慰「旗津女工船難」的歷史創傷 ,並與地方宮廟合作開設「八家將」文化體驗課程,破除社會污名 ;二是更緊密的國際合作,特別是與日本夥伴的共學共創。從高醫大(高科大)與高知大學合辦的國際競賽 ,到中山大學與龍谷大學的農村互訪課程 ,再到成功大學與千葉大學的高齡議題工作坊 ,臺日交流已從單向借鏡走向實質的協作與對話。這五年證明了台灣的大學不僅是地方創生的核心智庫與人才培育基地,更已成為連結在地文化與全球永續議題的關鍵平台。
前言:大學作為地方的共生夥伴-台灣 USR 實踐的五年演化
自 2017 年台灣教育部全面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計畫以來,大學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它不再僅是知識傳承的象牙塔,而是轉變為與地方共生、共學、共創的關鍵行動者。本報告回顧並分析了 2021至 2025 年間,台灣 USR 計畫的發展軌跡與核心樣貌,尤其聚焦於與日本地方創生經驗的深刻互動。這五年,是一條清晰的演化路徑。我們看見大學的社會實踐,從初期應對在地需求的「點狀」投入,逐步發展為系統性的「框架」建構;從單向的服務提供,進化為與社區雙向的「價值共創」;從借鏡國際經驗,昇華為具備在地特色、又能與全球對話的「台灣模式」。
此歷程不僅回應了台灣自身的人口老化、產業轉型、文化失落等挑戰,也為台日雙方在地方永續發展的道路上,積累了豐富的對話資本與合作契機。本報告將逐年剖析其演變脈絡,從 2021 年的「奠基與適應」,歷經 2022 年的「系統化與模式建立」、2023 年的「網絡化與國際連結」、2024 年的「策略整合與全球深化」,最終來到 2025 年的「人文關懷與記憶共感」。透過此一梳理,我們期望能呈現台灣的大學如何走入真實世界,在泥土與汗水中,學習成為地方不可或缺的共生夥伴,並展望未來台日合作的無限可能。
2021 年:奠基與適應-跨域協力的起點
2021 年是台灣 USR 實踐的奠基之年,其核心樣貌展現了大學如何走出校園,在 COVID-19 疫情的挑戰下,學習與地方建立初步的合作關係,並確立了「跨領域協作」此一關鍵方法論。面對複雜的在地議題,各大學普遍意識到,單一學科的知識已不足以應對,必須整合不同專業,方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在教育理念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學者提出,高等育 的目標在於培育能夠整合知識以解決真實社會問題的跨域人才,此論述為 USR的推動提供了學理基礎 。這一理念迅速轉化為行動,各大學開始系統性地盤點校內資源,鼓勵育師組成跨領域社群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江大樹副校長,以其「水沙連的春天」計畫為例,闡述了如何透過「社群營造」的視角,凝聚不同學科的育師,建立信任感,並以「交錯性行動方案設計」促進團隊的彈性與韌性,將大學的能量有效地導入地方 。在具體實踐中,跨領域的特質處處可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團隊,將建築設備的專業知識應用於高齡日照中心的空氣品質改善,直接回應了高齡化社會的福祉需求,這是工程專業與社會關懷的成功結合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觀光餐飲系的學生,則在一項原訂與日本信州大學合作的「地酒」交流計畫中,因疫情而轉向在地,發揮創意將信義鄉的梅酒與芭樂、啤酒等元素結合,開發出名為「柔水 GUAVA」的特色調酒,展現了學生在地方產業創新上的潛力 。
值得注意的是,2021 年的所有行動都籠罩在疫情之下,這也迫使各大學發展出新的互動模式。教育部USR 推動中心主辦的年度博覽會(USR EXPO)首次改為線上舉行,並以「耀在地・耀國際」為主題,展現了 USR 計畫在困境中持續深耕的韌性 。從理論的倡議、策略的佈局,到充滿創意與韌性的在地實踐, 2021 年為台灣的大學社會責任,奠定了堅實且靈活的行動起點。
2022 年:系統化與模式建立-從點到面的框架構成
經過初期的摸索與適應,2022 年台灣的 USR 實踐邁入了一個「系統化」與「模式化」的成熟階段。各大學不再滿足於單點的合作,而是致力於建構可持續、可擴散的框架,無論在教育創新、產業發展或社會福祉等面向,都展現出更為宏觀與長遠的策略思維。在教育創新上,最顯著的成就是將在地知識與國民教育體系進行結構性對接。東海大學在大肚山地區,與當地三所中小學合作,發展出一套長達九年的「螺旋式課程模組」,依據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由淺入深地引導他們認識家鄉的文史與環境,這是將大學資源轉化為地方基礎教育養分的典範。同樣地,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與國投縣政府協力推動「學習型城市」,將鄉內的「農田、茶園、竹林」都視為育室,發展出豐富的體驗式育學活動,成功將地方特色轉化為獨特的教育資產。
在產業與環境議題上,大學的角色從「協助者」轉變為「價值共創者」。
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團隊在臺南官田的「菱殼炭」計畫是今年的標誌性案例。他們不僅解決了廢棄菱角殼的環保問題,更在菱殼炭難以符合農業成本效益時,積極轉型,開發出具高附加價值的「官田烏金」文創商品,成功打造了地方的循環經濟模式 。而在北海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明確導入日本「里海(Satoumi)」倡議,與卯澳漁村居民共同開發兼具生態保育與在地文化特色的體驗活動及產品(如石花凍系列),為傳統漁村的永續轉型提供了可行的藍圖 。
在社會關懷與文化實踐領域,大學的投入也更為深刻。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的師生,以「聲音」為媒介,透過聲景採集、歌曲共創、職人紀錄片拍攝等方式,與高雄舊左營地區的居民深度「交陪」 。這種以藝術為核心的參與模式,不僅保存了地方記憶,更創造了新的文化認同。與此同時,大學也開始將這些豐富的在地實踐經驗,系統性地對外發表。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的「鄰家好漁」計畫團隊,便主動集結了全台多所大學的海岸地方創生成果,於國際期刊《Marine Policy》上出版台灣特刊,將台灣的 USR 經驗推向國際學術舞台 。從教育的系統化、產業的價值化,到文化的藝術化,2022 年的實踐成果,標示著台灣 USR 計畫已發展出多元且成熟的運作模式,為地方創生提供了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廣度的堅實支持。
2023 年:網絡化與國際連結-從在地走向區域與世界
2023 年是台灣 USR 實踐的「網絡化」與「國際化」關鍵年。大學的社會實踐不再侷限於單一社區或鄉鎮,而是開始有意識地串連「跨區域網絡」;同時,與國際夥伴的關係也從過去的靈感借鏡,進化為更為具體、雙向的「共作共學」。大學的角色,從地方的「深耕者」,進一步提升為區域的「連結者」與國際的「對話者」。在網絡化的實踐上,以國立成功大學的「銀色項鍊」計畫最具代表性。該計畫以臺鐵為軸線,將大學經營多年的數個台南城鄉據點串連起來,透過組織「微型社群」互訪,讓城市退休族群能搭火車到鄉村體驗農作,也讓鄉村長者有機會參與都市的藝文活動 。這不僅是服務的延伸,更是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跨城鄉高齡生活模式」,打破了地理的限制,促進了資源與人際的流動。在國際連結方面,臺日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達到了新的高度。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與日本龍谷大學政策學部,共同開設了為期一年的「永續城鄉」國際交流課程 。
課程設計採「異地育學」模式,台灣學生深入滋賀縣琵琶湖畔學習「魚的搖籃水田」,日本學生則來到高雄美濃理解「里山倡議」的在地實踐,這種沉浸式的互訪互學,讓兩國青年對彼此的農村發展有了第一手的深刻體會 。而國立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也與日本立命館大學的師生,針對疫情後「口罩對人臉辨識的影響」此一共同議題,展開了線上合作研究,並成功將成果投稿至日本的學術年會 。大學也扮演起「國際交流平台」的角色。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的團隊在參訪日本九州南部的地方創生案例後,將其所見所學撰寫成詳實的行腳心得,分享了如黑川溫泉、甑島等地的成功模式,為台灣的地方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標竿案例 。
此外,大學也持續深化對在地文化的關懷,並嘗試以更創新的手法進行轉譯。東海大學的「戲遊百老匯」課程,運用戲劇治療的原理,引導社區長者透過扮演日本童話「桃太郎」等角色,重新回顧生命、撫平創傷 。中山大學則與在地的「吉勝堂」八家將團體合作,開設體驗課程,讓師生親自「開臉出軍」,透過身體的實踐,破除社會對傳統陣頭文化的污名與誤解,建立深刻的文化認同 。從區域網絡的建構,到臺日共學的深化,再到文化傳承的創新,2023 年的 USR實踐,展現了台灣的大學正以更開闊的視野與更深刻的同理心,編織一張連結在地、區域與世界的社會支持網絡。
2024 年:策略整合與全球深化-接軌國際永續框架
進入 2024 年,台灣的 USR 計畫展現出高度的「策略整合」與「全球深化」企圖。各大學的行動不僅在組織上更具系統性,在議題上也更積極地與國際永續框架接軌,如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企業社會責任(ESG)。大學的角色,已然從在地的實踐者,提升為能引導地方、鏈結國際的「永續發展策略平台」。國際合作在這一年達到了新的里程碑,呈現出「多邊化」與「制度化」的特徵。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主辦的「國際共好地方關懷實踐競賽」,已邁入第四屆,合作夥伴從日本的高知大學,擴展至歐洲的學術組織(IUSDRP),參賽隊伍更涵蓋了台灣、日本與印尼的學生,形成一個跨國的青年社會創新網絡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不僅與日本多所大學(高知、龍谷、星城)進行課程共授與移地教學,更將合作觸角延伸至東南亞,與越南、菲律賓在水產養殖技術上進行深度交流,並簽署合作備忘錄(MOU)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更明確提出「取經日本,傳承東南亞」的國際策略,計畫將在台灣驗證成功的產業輔導模式,系統性地轉移至泰國等夥伴國家 。
與此同時,大學作為「區域治理核心智庫」的角色也更為清晰。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與國投縣政府合作推動「學習型城市」多年有成,成功整合了跨局處資源,並獲得教育部認證,成為大學協助地方政府進行長期政策規劃的典範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更承接了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計畫,負責輔導北台灣七縣市的地方創生事業,標誌著大學已從單純的計畫執行者,轉變為區域發展的輔導與支持平台 。
在教育,對「跨學科育 (TDE)」的理論反思與育學實踐更為深化。國立臺灣大學的學者撰文,從知識生產模式的角度,論證USR 計畫如何驅動高等育進行「典範轉移」 。而國立臺東大學的「海洋文化與遊憩探索」課程,則完美體現了 TDE 精神,該課程整合了潛水、田野調查與影像敘事三大專業,帶領學生深入綠島, 出兼具文化與生態關懷的專題影片 。更重要的是,大學的社會實踐開始積極與全球性的 ESG 議題對話。成功大學的「惡地協作」團隊,為了解決台南龍崎的竹林問題,舉辦「竹論壇」,邀請產官學研各界,共同探討竹林作為「自然碳匯」的潛力,以及如何與企業的 ESG 需求對接,為在地傳統產業尋找接軌國際永續趨勢的新出路 。
2025 年:人文深化與記憶共感-看見人的故事與土地的溫度
歷經了前四年的發展,2025 年的 USR 實踐,呈現出一股向內探索、回歸「人」的溫暖趨勢。在已建立的系統性框架與國際網絡基礎上,各大學的行動更聚焦於歷史的再詮釋、文化的深度體驗與個人生命故事的發掘。大學不僅是地方發展的推手,更成為了撫慰歷史創傷、守護文化記憶、彰顯在地生命價值的關鍵角色。最深刻的轉變,體現在對「無形文化資產 」與「集體記憶」的細膩處理上。
國立中山大學的「女鬼、女神與女兒」計畫,是一場動人的社會實踐。團隊聚焦於「高中六號事件」中 25 位罹難女工,透過沉浸式戲劇、故事地圖與公共儀式,成功地將一段被污名化(女鬼)、被遺忘的工殤歷史,轉化為對在地女性勞動貢獻的追思與肯定(女神與女兒),深刻地展現了大學如何以人文關懷,療癒地方的歷史傷痕 。同樣由中山大學執行的「霧台燒墾文化」課程,則帶領台日師生親身參與魯凱族的傳統農耕,在烈火與汗水中,學習的不僅是農法,更是原住民族與自然共生的宇宙觀,此行動讓已中斷近 30 年的傳統得以復甦 。國際合作在此階段也更強調「深度體驗」與「同理心建立」。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與日本高知、信州大學合辦的工作坊,讓台日學生共同為屏東漁村拍攝紀錄片,從腳本發想、田野調查到影像敘事,所有過程皆為雙方協力共創,最終產 出的不僅是影片,更是跨越國界的友誼與對地方的共同情感 。
成功大學與日本千葉大學合辦的「健康老化之路」課程,更以「一日伴學」的創新模式,讓學生實際陪伴在地長輩一天的生活,從最日常的細節中,發掘高齡社會的真實需求 。此外,大學也開始將聚光燈投向那些默默支持 USR 計畫的「在地英雄」。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團隊,特別為其在雲林口湖的合作夥伴楊梅櫻女士撰寫人物側寫。文章細膩地描繪了這位「漁家掌舵人」,如何以女性的堅韌與智慧,撐起一個傳統漁業家族,並積極為漁村的未來尋找出路。這不僅是對夥伴的致敬,也讓外界看見,成功的 USR 實踐,背後往往有著動人的在地生命故事支持 。
從撫慰歷史的傷痕,到傳承土地的智慧;從國際的共作,到在地人物的書寫, 2025 年的 USR 實踐,充滿了溫潤的人文厚度。它證明了,地方創生的核心,終究是「人」的故事與情感,而大學,正在學習如何更好地去傾聽、記錄與訴說。
總結:一條從在地到全球的共生演化之路
綜合 2021 至 2025 年的發展軌跡,台灣的大學社會責任(USR)實踐,清晰地展現了一條從「點狀服務」,走向「系統建構」,再邁向「網絡深化」與「價值共創」的演化路徑。
這趟旅程的核心,是大學角色的不斷蛻變:從最初的知識提供者,轉變為與社區平等的協作者,進而成為區域治理的策略夥伴,最終在全球化的脈絡下,扮演起文化轉譯與國際對話的橋樑。五年來,我們看到幾個關鍵趨勢的成形與深化:
1.教育的典範轉移:USR 計畫已成為高等育 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從「跨領域學習」的普及,到「跨學科育 (TDE)」的理論深化,再到「沉浸式體驗」、「PBL 結合 CBL」等教學法的廣泛應用,大學正努力打破學科壁壘,將真實世界的問題帶入課堂,培育能「知行合一」的新世代人 才。
2.國際合作的質變:與國際夥伴(特別是日本)的關係,從單向的參訪學習,演變為雙向的課程共授、師生互訪、共同研究與跨國競賽。這不僅提升了台灣 USR 的全球能見度,更重要的是,在比較與互學中,雙方得以看見自身實踐的特色與盲點,激盪出更具創意的解決方案。
3.永續思維的內化:SDGs 已從口號落實為專案的內建指標。更進一步地,大學開始引導地方產業與全球性的ESG、自然碳匯等概念對接,為地方的永續發展尋找新的經濟與社會價值,展現了大學作為社會前瞻智庫的功能。
4.人文關懷的深化:當技術與模式逐漸成熟,大學的關懷也愈加深刻,開始觸及歷史創傷、文化污名、弱勢賦權等更為複雜的社會心理層面。透過藝術、戲劇、口述史等方式,大學正學習以更溫柔、更具同理心的方式,與地方共生。
基於過去五年的豐碩成果,未來將進一步邁向台日協作新階段,底下謹為台日聯盟未來的合作,提出以下四點策略性建議作為:
1.建立「主題式」深度共學聯盟: 目前雙邊的交流已十分頻繁,建議可從「廣泛交流」進入「主題深化」。可依據過去五年積累的案例,成立如「台日里山里海實踐聯盟」、「高齡化社會設計共學社群」、「地方文化遺轉譯工作坊」等主題式網絡。透過定期線上論壇與小規模、高密度的實體工作坊,針對特定議題進行深度的方法論與經驗比較,共創知識。
2.推動「青年創生人才」的雙向循境: 台日雙方面臨共同的青年外流與鄉村活化挑戰。建議可共同設計「台日青年地方創生交換實習計畫」。讓台灣的學生有機會進入如日本津奈木町、黑川溫泉等社區進行短期實習;也歡迎日本學生來到台灣的漁村(如口湖、卯澳)或農村(如官田、美濃)蹲點。這種深度的在地生活體驗,將是培育下一代地方創生領導者的最佳途徑。
3.共創「亞洲視角」的地方創生論述: 台灣與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皆根植於自身的歷史文化脈絡,與歐美模式不盡相同。建議台日聯盟可共同籌辦大型國際研討會,或合作出版專書、特刊,向國際社會提出具有「亞洲視角」的地方創生理論與實踐模式,分享在相似的社會挑戰(高齡化、後工業轉型)下,如何透過公私協力、大學參與來活化地方的寶貴經驗。
4.發展「大學 X 企業 X 地方」的跨界合作專案: 從成功大學的「竹論壇」與高雄科技大學的「USR+CSR」模式可見,鏈結企業的 ESG 資源,將是未來 USR 永續發展的關鍵。建議台日聯盟可共同扮演平台,媒合雙邊企業與 USR 團隊,針對如「循環經濟」、「永續旅遊」、「綠色照護」等議 題,發起具體的跨國合作專案,共同爭取國際資源,創造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展望未來,台日大學的社會實踐之路,充滿無限可能。期待雙方能在此堅實的基礎上,持續深化夥伴關係,不僅為各自的土地帶來美好的改變,也共同為亞洲乃至全球的永續發展,貢獻獨特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