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

本校創校於西元 1931 年(昭和 6 年,民國 20 年)1 月 15 日,原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爾後,1946 年的「臺灣省立工學院」、1956 年的「省立成功大學」、1971 年的「國立成功大學」,歷經多次蛻變的國立成功大學,係以開臺英雄「鄭成功」為命名,創校八十五年以來,學校的歷史與時代的變遷桴鼓相應,培育無數優秀人才,更與城市共生、同社會脈動、接軌全世界。
正如四百年前人們從遙遠的四方來到臺南安平,今天成功大學也從這座古城航向四方。秉持篤實的學風、以深厚的研究實力、國際化的學習環境、跨領域的多元創新發展、亮眼的產學合作成績, 將學術研究能量,具體落實在產官學各方面,務實解決問題,發揮大學積極的社會影響力,為臺灣乃至全球帶來正面貢獻。
成功大學以「窮理致知」為校訓,積極探求知識真理、形塑出穩健踏實的學風。創校以來,經過不斷蛻變與成長,具備工學院、管理學院、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社會科學院、電機資訊學院、規劃與設計學院、生物科學與科技學院等 9 個學院,43 個系(所),36 個獨立所、9 個學位學程。各學院集中於校總區,另有歸仁、安南、斗六三校區,分別以航太、水工與養殖、成大醫院分院為發展核心,成為國內學術領域最完整的研究型綜合大學。
未來,成功大學更期待能成為一所讓城市感動、國家驕傲,使夥伴學 校敬重且樂於合作共榮的大學,一所培育優質公民的高等學府,在全世界舉足輕重的大學。
成功大學的社會責任是在培育學生的專業能力與跨域能力,致力讓全校師生成為具有社會意識(social awareness)與社會實踐力的入世學術人(engaged academics)。本校USR計畫在校內建構「實踐型教學知識(E-PCK)整合平臺」,並透過場域實踐型的教學與研究,於校外場域建構「無邊界大學」,以大學知識影響力驅動臺南市各面向之發展,建立大學與城市協力創新之模式,以社區場域的社會實踐為對象,拓展學生學習場域及機會,並以大學知識影響力驅動地方文化及產業發展。
臺灣社會正面臨著高齡化、少子化的課題,伴隨著快速都市化的影響,城鄉發展也產生失衡。成功大學USR計畫著眼於這兩大社會發展失衡現象,致力於「永續城鄉營造」、「高齡社會」、「循環經濟」、「友善農業」、「科技民主」等五大主題,與社區場域連結,發掘與主題相關的社會現象及課題,帶領師生透過教學與研究,以社會實踐行動與社區共同尋求解方。
我們的夥伴有:《相伴2026 -- 齡感生活微社群行動網》計畫推動高齡社會微社群,探索促進健康餘命、正向自主生活超高齡社會互動模式;《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新與跨域實踐》參與探索淺山永續發展議題,深入台灣西南惡地-台南左鎮、龍崎,;《農牧共好與農綠共生:以科技民主為行動核心的技術與價值創新》關懷友善農業、農業廢棄物挑戰,以科技民主發展在地『適當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以微生物科技導入臺南市農業區的智慧新農業》以微生物科技為核心的技術導入智慧新農業,落實永續農業,結合農產品的加值與轉型提升農業產值,;《聆聽長短樹的呼吸-建構環境療癒的場域》連結社區場域並以實踐型人才培育為課程研究;《新學校午餐創新推動計畫》關心偏遠地區照顧、飲食文化與教育、食材採購與運輸及相關配套等問題。《屏東竹田高齡樂智友善園區計畫》以建構開放式失智照護社區模式為出發點,讓照護機制符合以「人」為本、尊重當地生活與文化的原則,落實在地老化及在地安養之實踐理念。
陳玉女 (營運委員)
國立成功大學 副校長(2021/8~迄今)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教授(2009/8~迄今) 國立成功大學 文學院 院長(2016/8-2022/7)
楊政達
國立成功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主任(2024/9-迄今) 國立成功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2019/8-迄今)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2021/8-2024/7)
張秀慈 ( 電子報編輯委員)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 副教授 (2019/7- 迄今 )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社會實踐組 組長 (2023/2-迄今)
沈孟儒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2023/2-迄今) 國立成功大學 講座教授(2023/8-迄今) 成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1998/8-迄今) 成大醫院院長(2019-2022)